首先,談談怎樣獲取冰齡的資料。南極大陸冰蓋是由積雪本身的重量長年擠壓而成,稱作重力冰。在南極地區(qū),由于氣溫低,積雪不融化,每年的積雪形成一層層沉積物,年覆一年,從底部至上逐漸形成一層層的冰層,越向上年代越新。冬季氣溫低,雪粒細而緊密;夏季氣溫高,雪粒粗而疏松;因而,冬夏季積雪形成的冰層之間具有顯著的層理結構差異,宛如樹干的年輪一樣,用這種直觀的方法只可辨認約90米厚的冰層,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積。
要測定100米以上深度的冰層年齡,必須采用氧同位素方法。
所謂氧的同位素,即同屬氧元素(O)但具有不同質量數(shù)的氧原子,如16O,17O和18O就是氧的三種同位素。氧元素符號左上角的數(shù)就是它的質量數(shù),顯然,18O的質量大于16O。18O不易蒸發(fā),16O易蒸發(fā)。因而,在夏天高溫時,水中所含16O減少,故18O/16O的值增加;冬天低溫時,18O/16O的值減小。據(jù)此,測定冰巖芯中各冰層的18O/16O值的變化,即可確定冰層的年齡:其比值的每一起伏為一年。
有了冰層的冰齡資料,再進一步確定各冰齡的氣溫和降水,便有了歷史氣候的最基本資料了。
原則上,可以根據(jù)各年冰層厚度來確定當年降水量。其條件是,必須選取風速很小地區(qū)的冰巖芯資料才能排除風吹雪的影響。如,在南極內陸區(qū)域,由于風速小,冰芯資料最理想。
用冰巖芯提取古代氣溫資料的方法,可通過如下途徑來進行。
首先,實際測定一組現(xiàn)代南極冰蓋上某點的氣溫以及相應時間降雪中18O/16O的值,得到南極地區(qū)氣溫與18O/16O值關系的曲線;之后,把過去某一年冰層中18O/16O值與上述曲線比較,即可知道當年的氣溫。
原蘇聯(lián)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,測定了南極東方站0~2038米的冰巖芯樣,從中提取了15萬年以來全球氣溫的變化資料。
獲取古環(huán)境資料的方法可根據(jù)不同的大氣化學成分而定。
二氧化碳與氣候的密切關系,早為世界關注。因此,獲取二氧化碳歷史資料的問題首先得以提到日程。
在南極地區(qū)降雪堆積并擠壓成冰層的過程中,總會保留下冰間空穴,,保存著當年的空氣。在分析冰巖芯樣品時,分析冰芯中滯留氧泡的大氣化學成分,即可測得其二氧化碳的含量。有了上述測定冰齡的前提,二氧化碳的歷史演變資料即可得到。
上一頁 [1] [2] [3] [4] 下一頁 |